赵梦格
为期四个月的卢布尔雅那大学访学生活即将结束,这段跨越8000 公里的学术经历,让我亲身体验了中欧高等教育的特点,也在经济学理论学习与跨文化实践中实现了成长。以下将从学术收获、文化体验、两校联系及个人成长四个维度展开总结。
学术收获:在欧盟的课堂里重新定义“经济学”
一次课堂上,教授展示斯洛文尼亚蜂蜜出口数据时,我意外发现其与山东农业大学的苹果供应链优化模型存在相通之处。未曾想,过往积累的农业经济知识,竟成了我理解欧洲市场的重要切入点。
在教授组织的世界贸易模拟圆桌会议上,针对德国学者提出的“小农经济韧性” 问题,我结合山东蔬菜大棚的数字化实践进行回应。那一刻,故乡的农业经验与欧盟的学术探讨产生了紧密联结。从前总觉得经济学只是书本上的曲线与理论,直到在小组讨论中为巴尔干半岛的小酒庄设计中国营销方案时才真正明白:所有经济数据的背后,都承载着人与土地的真实故事。
文化体验:中欧人文的沉浸感知
斯洛文尼亚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小国,国土面积不大,却拥有阿尔卑斯山的壮丽景致与亚得里亚海的优美风光,首都卢布尔雅那更处处洋溢着文艺气息与活力。这里不仅自然环境优越,更是文化与历史的交汇之地。
卢布尔雅那大学是斯洛文尼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其经济学院实力雄厚,获得了AMBA、EQUIS、AACSB 三大国际认证。学院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教学模式兼具国际化与实践性 —— 在这里,既能聆听来自不同国家的教授用真实案例解析宏观经济,也能与各国同学围绕国际贸易议题展开深度讨论。
此外,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诸多实习与交流机会:无论是国际企业的实习岗位,还是与知名学者的对话活动,都让我深刻体会到,经济学从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更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体系。
两校联系:在差异中发现共生基因
山东农业大学的导师希望我能将欧洲的先进理念带回国内,卢布尔雅那大学的教授则鼓励我用中国视角分析欧洲经济。这让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名求学的学生,更可以成为两所学校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连接点 | 山东农业大学特点 | 卢布尔雅那大学特点 | 合作设想 |
农业数字化 | 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的实践经验 | 开展欧盟“数字乡村2030” 前沿研究 | 推动双导师合作开展《区块链苹果溯源》课题 |
文化传承 | 有泰山农耕文明博物馆的田野资料 | 设有阿尔卑斯山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策划“种子与诗歌”中欧农业文化展 |
青年创新 | 有“互联网+”农业创业孵化器 | 有斯洛文尼亚社会企业加速器 | 组建跨境团队开发“多瑙河农庄”虚拟旅游APP |
在合作交流中,我们也发现了彼此的差异:我们觉得斯洛文尼亚人花3 小时喝咖啡谈合作的节奏有些缓慢,欧洲伙伴则对中国学生熬夜赶进度的做法不太理解。为此,我们希望找到一种平衡方式 —— 在联合课题中采用“中国式高效攻坚+ 欧洲式深入研讨” 的模式,融合双方优势。
我还主动向欧洲同学介绍山东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党员先锋队” 的集体行动案例,让他们直观感受中国政策的强大执行力;同时也向母校的老师与同学讲述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企业个人英雄主义” 的创新故事,展现个体创造力的价值。
离境倒计时的第三天,我将两校校徽并排贴在行李箱上:左侧是山东农业大学“水纹相依泰山” 的标志,右侧是卢布尔雅那大学“智慧猫头鹰栖息菩提树” 的图案。这恰似我此刻的状态——根深深扎在齐鲁沃土,目光却能望向欧洲的广阔星空。
四、个人成长:在撕裂与重构中“野蛮生长”
第一次用英语辩论欧盟农业补贴政策时,我因表达不清晰被西班牙同学打断。那天晚上,我哭着重新梳理逻辑框架、打磨表达内容。这次经历不仅让我突破了语言障碍,更成为我学术与心态成长的重要起点。
我将山东梨农遇到的实际困境写进《社会经济学》课程论文,教授在批注中建议我“用制度经济学分析政策干预点”。没想到,故乡的现实问题,竟成了我深化学术思考的切入点。“在山东农业大学,我学会了细致研究一粒种子;在卢布尔雅那大学,我学会了从全球贸易的视角看待种子背后的完整产业链。”当卢布尔雅那城堡的夕阳洒在我的经济学笔记上时,我终于读懂了两所大学对我的特殊意义:山东农业大学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卢布尔雅那大学则为我打开了更开阔的学术视野。这段访学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学术成长,发生在熟悉与陌生的碰撞之间——在泰山的厚重与阿尔卑斯的灵动之间,在农业经济的实际应用与数字经济的理论研究之间,我逐渐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未来,我将融合农业与商业领域的知识,投身中国农业数字化发展事业。这段跨越山海的中欧学术交流,不是终点,而是我持续探索的全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