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
院长信箱:jjglxy@sdau.edu.cn 学院公众号
学校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经管学子赴斯洛文尼亚交流访学初体验(一)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28 浏览次数:15

班昕羽

2 月 12 日,我们如期抵达卢布尔雅那,开启了为期一学期的访学之旅。这不仅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段意义非凡的体验之旅。


一、学术融入:开放课堂与跨文化交流

卢布尔雅那大学是欧洲知名综合性大学,其经济学院为中欧商校联盟成员,并于2016 年 8 月获得 “三皇冠” 认证(AMBA、EQUIS、AACSB)。结合专业方向、个人兴趣及交换计划要求,我选修了《Taxes and Corporations》《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两门英文授课专业课程,以及《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一门语言课程。

课程格外注重课堂交互,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颇高。教授会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增添课堂趣味性,让整体氛围始终保持活跃。师生通过“Canvas” 公共平台沟通,教师会在平台上及时上传课件、作业及各类通知。和国内相似,几乎所有课程都设有小组作业汇报环节,但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合作时,我深刻感受到文化差异的同时,也对多元视角与观点有了全新理解——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有效锻炼了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生活体验:从“文化休克” 到主动适应

尽管斯洛文尼亚的英语普及率较高,但街头的斯洛文尼亚语标识、当地人的日常对话,仍给我带来了些许沟通障碍。初到之时,学术英语的听力理解与口语表达都需要时间适应。幸运的是,身边的外国同学不断鼓励我“大胆说出来,不必畏惧犯错”。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项目及日常生活交流,我的英语水平逐渐得到提升。

欧洲文化与国内存在显著差异。学术层面,欧洲教育更鼓励自由表达与批判性思维,与国内教学风格有所不同;课堂上,老师会主动引导学生发言、讨论问题,鼓励大家输出个人观点。生活层面,饮食、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明显:饮食上,选择不再像国内那般丰富且熟悉;气候上,当地常年阴雨,秋冬季节阴雨连绵、常刮大风,夏季则较为凉爽,蓝天白云间时常能见到彩虹;交通上,脱离了国内便利的交通体系,公交与步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 不过,在同学的陪伴与初来乍到的热情支撑下,我们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独立生活的经历也让大家的厨艺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从第一次雪天聚餐、第一次参与校园交流活动,到第一次完成小组合作…… 我们一步步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节奏。卢布尔雅那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除了适合学生参与的短期旅游行程,各类社团活动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在这里,我们认识了许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学校还为学生提供诸多生活福利:凭学生卡可享受公共交通折扣,每月还能获得 20 次城市用餐补贴。凭借这些便利,我们的足迹很快遍布了这座小城的各个角落。

 


此外,卢布尔雅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图书之都”,街头随处可见迷你图书馆与读书角;当地 “咖啡社交文化” 盛行 —— 同学聚会聊天多选择在咖啡馆进行,人们在慢节奏的相处中建立起深厚的人际关系。

 

三、结语

一学期的交换生活让我深切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视野的重构;访学不仅是学术能力的提升,更是文化层面的洗礼。在斯洛文尼亚的日子里,我深入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处事态度,这让我变得更加开放与包容。这种跨文化视野,必将对我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访学生活中,从学业学习到日常生活,从租房事宜到办理各类手续,所有事情都需要独立解决。这一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科学管理时间、合理处理压力与高效解决问题,面对困难时也懂得了保持积极心态、主动寻找解决方案。我仍清晰记得,英语课堂上知性温柔的Kansky 教授对我们的深切关怀,她总用充满智慧与诚恳的话语,向我们描述她眼中的欧洲与中国;记得国际商法课堂上激情澎湃的 Mitja 教授;记得时常关照我们的中餐厅老板;记得旅行途中对我们释放善意的陌生人;也记得伙伴们遭遇盗窃、抢劫的难忘经历…… 诸多故事难以用这篇短文一一尽述,但它们都已成为我成长路上宝贵的养分。

最后,衷心感谢母校为我提供的这次机会,让我见识到世界不一样的风景,拓宽了人生眼界。大约十年前,坐在教室里读课文的我,从未想过长大后能亲身走进西方世界。曾偶然看到一句话:“Never feel satisfied with the same old places and same old routine. Discover new colours of the earth.” 我对此深表认同 —— 在有限的人生中,多去探索世界各地不一样的色彩。这或许,也是我当初选择斯洛文尼亚的原因之一。